400 650 1979
據說,中年發福,始于肚腩。
而在許多人眼中,中年人群中盛行的酒文化,正是造成肚腩放飛的元兇,于是,“啤酒肚”一詞也“應運而生”。
但紅酒明明也是餐桌上的?,為何只有“啤酒肚”,沒有“紅酒肚”呢?
近日,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在《肥胖科學與實踐》雜志發表了一項新研究,解答了上述疑惑,同時為酒精愛好者解答了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:什么才是正確的喝酒方式?
“綠肥紅瘦”有原因
研究者從英國生物銀行收集了1869名40至80歲男性的酒精攝入類型(包括啤酒、白酒、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)及攝入量、日常飲食習慣及生理標志物數據。
結果顯示,喝啤酒與內臟脂肪水平上升顯著相關。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一樣,一旦囤積過多,都會在腹部凸顯。而由于“深度潛伏”,內臟脂肪更難以清除,危害更嚴重,重則影響心血管功能,增加“三高”風險。
此前,有研究指出,雖然啤酒本身熱量并不高,但能影響食欲調節相關的激素,讓人胃口大振吃得更多。這也許是啤酒為“啤酒肚”背鍋的另一原因。而此次數據正好印證了這一點:相較于其他酒類愛好者,啤酒愛好者日常攝入的谷物更多。
正相反,紅葡萄酒攝入量與內臟脂肪水平以及皮下脂肪水平呈反比。換言之,飲用紅酒不僅不太可能長胖,理論上還能達到局部“瘦身”的效果。這也解釋了為何“紅酒肚”不存在。
在進一步對受試者身體成分進行分析后,研究者推測,紅酒所擁有的神奇“瘦身”效果似乎源于其中的特殊成分——白藜蘆醇。這種大量存在于紅酒中的多酚,不僅有益減緩炎癥,還能有效阻止脂肪儲存。
啤酒危害最大,白葡萄酒令人意外
此外,研究者指出,在所有酒類中,啤酒的壞處可能最多。
數據顯示,啤酒愛好者的有害脂蛋白(如甘油三酯)、肝功能標記物(如谷丙轉氨酶)、腎功能標記物(如尿酸)、炎癥標記物均為所有群體中的“佼佼者”;白酒愛好者的腎功能生物標記物水平緊隨其后。
值得一提的是,白酒與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水平的上升都存在關聯性。這意味著,常喝白酒,也有“長肚子”風險,對代謝健康亦有所損耗。
而白葡萄酒愛好者的以上各大指標均最低,有益脂蛋白(HDL,具有抗動脈粥樣化的作用)水平則最高。
研究者還發現,飲用白葡萄酒與更高的骨骼礦物質密度具有明顯關聯性,而紅葡萄酒則不存在類似關聯。他們將原因歸結為:白葡萄酒中的原兒茶酸含量幾乎是紅葡萄酒的兩倍(前者為0.33mg/100mL;后者為0.17mg/100ml),動物試驗顯示,原兒茶酸有助于減少骨質流失。
喝酒需選對類型,但最好別喝
這項研究告訴我們,不同類型的酒,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。
總體而言,啤酒危害最多,白酒次之,若為健康(以及好身材)著想,應盡量避開這兩種酒。此外,不想長胖的愛美人士可以選擇紅葡萄酒,而對關注骨骼健康的老年愛酒人士而言,白葡萄酒則是首選。
當然,研究者也強調,此次研究只對那些“沉迷酒精 難以自拔”的重度愛好者具有參考價值。這樣,當他們實在按捺不住想小酌一杯時,可以仔細挑選“對”的類型。但對于原本就從不喝酒的人而言,沒必要為了極小的健康收益而開始飲酒。
去年,權威期刊《柳葉刀》曾發布一項覆蓋全球195個地區的調查報告。報告指出,喝酒根本不存在所謂的“安全劑量”。即使少量飲酒,也會增加患重疾的風險。若將每杯酒定義為含10g酒精,正常人每天喝酒兩杯,患病風險增加7%;每天喝酒5杯則增37%。
因此,滴酒不沾,才是健康最優解。
來源: 科學大觀園
該二維碼7天內(05-31 前)有效,重新進入將更新!
本文來源網絡,如您對文章內容、版權或其他問題持有異議,請與糖酒網聯系,聯系電話:400-650-1979。

相關紅酒百科
- 實用收藏:辣味菜肴與葡萄酒的飲食搭配
- 帶你360度了解葡萄酒的酒標
- 這些葡萄酒謠言,你還在相信嗎?
- 喝葡萄酒的禁忌,你需要了解一下
- 玄幻的生物動力葡萄酒
- 紅酒和葡萄酒是一樣的嗎?酒莊老板:不懂別亂說,免得被人笑話
- 怎么品嘗葡萄酒?品嘗葡萄酒的步驟
- 什么是軟木污染?如何檢測葡萄酒中的軟木塞污染?
- 有木塞味的酒還能保存嗎?
- 揭開老藤的魔力